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
日前,江蘇省宜興市正式發布《宜興市環保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這是該市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蘇南地區率先出臺和推出的重大發展舉措及行動計劃。
“宜興是一個有條件率先探索構建新產業發展格局、 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地區。”1月18日,宜興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何曉進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十四五”期間,宜興將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高端化 、標準化引領,通過實施企業做優做強、行業兼并重組、人才強產、平臺支撐、開放合作等“五大工程”,加速打造全球最具競爭力的水處理全產業鏈示范高地、全國最具影響力的環保智能智造產業基地和全國最具輻射力的環保科技創新研發中心。
加速“三鏈”融合發展
宜興有著40多年環保產業積淀。過去,盡管環保企業集聚,但小而散、產品單一、配套能力弱、競爭力不足等問題非常突出,制約整個產業健康發展。
如何突破?
“近年來,宜興作為國家級環保專業園區,重點圍繞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鏈融合發展,大力推動高端要素集聚、創新創業平臺建設,著力探索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宜興路徑’,構建起面向未來的環保產業創新生態。”宜興市委常委、環科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說。
宜興在提升環保產業創新支撐作用上,著力高端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建立起多層次的政產學研合作體系,注重技術攻關和成果產業化,建立各類研發機構135家,打造了南大宜興環保研究院、江蘇省環保裝備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合作與創新平臺。
特別是在科技部和江蘇省政府等支持下,宜興更是注重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加速引進國際先進技術,著力提高創新資源集聚度和轉化率。至今,已組建13個國際清潔技術轉移中心,先后引進100多項先進技術,承擔中新、中韓等5個合作項目。
目前,宜興已有70多家企業在南非、東南亞、中東等“一帶一路”國家實施環境治理項目。
再造產業發展新優勢
如今,宜興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環保產業集群,形成了以檢測、監測、培訓、孵化、交易、展示等全鏈條支撐體系,培育了60多家細分領域的“單打冠軍”。
全市環保企業數從3000多家增長到5000多家,產值從260多億元增長到580多億元,年平均增幅近30%。
在外界看來,盡管宜興已成為全國水處理設備品種最多、成套配套率最高的地區,但隨著水處理產業的競爭不斷加劇,以及環保產業的轉型升級,亟須找到一條更適合自身產業升級發展的有效路徑。
記者了解到,宜興出臺的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宜興環保產業發展的方向、重點與路徑,同時,為下一步制定出臺相關專項扶持政策、編制產業發展招商指導目錄、推進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提供了重要依據。
朱旭峰告訴記者,今年起,宜興環科園將按照發展規劃,進一步踐行“兩山”理論,重點實施優勢產業領跑、創新資源價值提升、科技創新體系重構、科技金融和人才支撐、科創協同發展“五大行動”,推動技術、人才、資金、項目、政策、市場等創新要素向產業匯聚,引領園區產業發展邁向價值鏈的中高端,全面打造全國最具競爭力、最具影響力、最具輻射力的創新創業集群,為“美麗中國”建設再作新貢獻。(科技日報宜興1月19日電)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