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衛華集團創辦30周年,還是衛華集團“二次創業”的元年。過去的30年期間,衛華集團從占地3畝的手工作坊,發展到如今資產68億元的起重行業領軍企業、中國機械工業百強企業。即日起,本報將推出“衛華集團輝煌奮進30年”系列報道,全面展示衛華集團取得的豐碩成果。
智能化,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近年來,衛華集團以智能制造為著力點,全力推進起重裝備質量的提升,在智能生產、智能產品和智能服務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地探索。
智能生產——
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
9月20日,記者在衛華集團機器人焊接車間看到,兩臺機器人正在有條不紊地將起重機主梁上、下蓋板焊接到一起,而一旁操作臺上只有一名工人。機器人焊接生產線,將生產周期由5.3天降至2.8天,工作效率提升了47.2%,一等品率上升了2.5倍。
早在2010年,衛華集團就引入豐田精益生產方式,先后建成了主梁、端梁、司機室等6條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生產線;2012年引入U形槽冷軋成型機組、焊接機器人等設備,將行車轉運改變為自動滾杠轉運、手工焊改為自動焊,實現了單梁的流水線生產方式。
衛華集團還建立了制造執行系統(MES)和在線檢測系統,實現全流程質量控制;建立三維參數數化設計系統,可自動完成5-50t起重機的參數化快速建模設計,顯著提高了產品的設計效率和精確度。
衛華集團董事長韓紅安告訴記者,該公司以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為主線,實施“設備換芯”“生產換線”和“機器換人”,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智能化生產水平。
智能產品——
已獲得專利633項,居國內同行業首位
“衛星發射中心每發射一顆衛星,都會給我們送來一封感謝信。”據韓紅安介紹,由衛華集團自主研發的起重機電氣防搖擺自動定位控制系統,可把搖擺的幅度降低95%,控制精度達2毫米,填補了此領域的技術空白,成功應用于國內四大衛星發射基地。
近年來,衛華集團相繼成功研發了863計劃智能化大型抓斗挖泥機關鍵技術、垃圾焚燒起重機智能化技術等,建立了國內第一個起重機專利數據庫,已獲得專利633項,居國內同行業首位,還主持或參與制(修)訂國際、國家、行業標準、地方標準85項。
“為加大智能產品的研發力度,衛華集團每年將4%的銷售收入用于技術創新。”韓紅安介紹,該公司以中科院楊叔子院士、工程院張鐵崗院士為在站院士,創建了國內起重裝備行業最大的研發團隊;擁有16個國家和省級研發平臺,獲得河南省科技成果鑒定6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5項。
在制造業經濟形勢嚴峻的背景下,衛華集團卻實現“逆勢增長”。去年該公司訂單同比增長35%,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3%,橋門式起重機產銷量蟬聯全國第一。衛華集團連續8年入選中國機械工業百強、中國民營企業制造業500強,上榜河南民營企業100強榜單。
智能服務——
形成良性服務生態圈,拓展“后服務市場”
如何為客戶提供更便捷、更優質的銷售服務?衛華集團應用最新網絡技術、機器視覺技術和信息技術,建立了起重機遠程服務系統,打造“智能服務”。
“通過起重機遠程服務系統,用手機、電腦就可以監控在全球各地的機器運行狀況。”衛華集團總裁俞有飛告訴記者,該系統能夠實現對起重機運行數據的實時提取、歷史數據的存儲、PLC程序的遠程上下載等功能。設備發生故障時,客服人員能夠實時掌握現場信息,即使出差在外,打開手機也能了解現場情況,幫助客戶盡快解決問題。
上位機服務系統,具有智能化自動故障報警、分析設備運行等功能,通過可視化的人機界面,能夠在操作室監控和操作現場設備,提高了服務的便捷性。
2013年,衛華集團建立了國內工業起重機領域首個電子商務平臺。今年年初,衛華集團通過該電商平臺,成功簽訂埃及ELSEWEDY電力項目,訂單額超千萬。
“智能服務還能精準抓取客戶需求,為公司拓展‘后服務市場’。”俞有飛說,衛華集團運用工業大數據技術,對設備、客戶等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實現上下游信息充分共享和深度融合,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形成良性服務生態圈。
手機版|
關注公眾號|

下載手機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