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批準了國家發改委等部門《促進擴大內需,鼓勵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實施方案》。有關專家估算,汽車“以舊換新”政策的實施,可加快淘汰更新老舊汽車100萬輛。另據統計,2008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已突破6000萬輛,按7%的理論報廢量計算,報廢車輛超過400萬輛。
當前,我國已經邁入汽車社會,今后汽車保有量和報廢量以及維修所需零部件的數量都會大幅度增長。如何有效地回收利用好廢舊汽車中的可再生資源,是我國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再制造”是廢舊產品高技術修復、改造的產業化過程,既是一種節約資源的先進制造,又是一種保護環境的綠色制造。作為再生資源利用的一種高級形式,再制造同時也是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之一。充分利用廢舊汽車產品中蘊含的二次資源,節約制造新產品所需的能源、水和原材料,大力發展汽車再制造產業,不僅能夠提升我國汽車行業的競爭力,也是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循環利用再制造推動節能節材
再制造是實現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三原則的重要途徑,不僅是指對舊的產品進行修復,更重要的是把生產、清潔、回收、利用等融為一體。事實上,汽車上的鋼鐵、有色材料等零部件,90%以上都可以回收利用;相比新品,再制造產品成本只是新品的50%,同時節能60%、節材70%
在業內專家看來,汽車行業再制造是一個既節約資源,又突出環保的產業。
有兩個案例能充分說明這一點。德國大眾公司自1947年以來,再制造了748萬臺發動機,共節約能源約5900萬千瓦時,節材(鋼、鋁)共38.4萬多噸。在國內,東風康明斯發動機公司規劃到2010年再制造發動機約1萬臺,可節電1160萬千瓦時,節材6500噸。
“汽車行業再制造是一個典型的節能、節材產業,效果十分可觀。”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名譽會長何光遠說,“一般來講,再制造產品與新品比較,能夠節能60%、節材70%。對汽車行業來講,節能減排途徑很多,再制造無疑是一條重要途徑。”
東風公司黨委常委、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福壽認為,歐美等國家的實踐證明,再制造是實現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對舊汽車零部件進行再制造和再使用,可以從源頭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并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它不僅能夠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力,還可以增強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