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發達國家,美國、加拿大的人均能耗遠高于日本和歐洲,日本和歐洲的現代化發展歷程清晰地顯示,低碳、低耗能仍然可以實現現代化,高碳、高能耗不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國不能把美國當作能源消耗的標桿來復制其發展道路。
中國現在處于煤炭、石油、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五種能源的多元結構階段,這一階段可能會持續幾十年。隨著不同能源占比的此消彼長,最終將走向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新階段。
中國中東部地區是經濟社會相對發達的地區,這里人口密度高,人均環境容量有限,同時也是能源負荷很重的地區。然而,中東部地區化石能源稟賦差、能源消耗強度高,這些地區長期以來認為自己“負荷重、資源缺”。但“資源缺”指的是傳統化石能源資源,而并沒有看到可再生能源,從而形成了對“西電東送”和“北煤南運”的較強依賴性。
過去我們一直以為,中國的西北部的能源密度高、強度大,資源豐富。但調查發現,我國中東部地區陸上和海上風電可開發資源量共計約11億千瓦。在太陽能方面,中東部地區集光伏可開發潛力近9億千瓦。加上生物質能、地熱能、東部特有的海洋能,東部的資源其實相當豐富,它們為東部能源的高比例自給提供了資源基礎。但目前,我國東部地區可再生能源的已開發利用量,僅占可開發資源量的百分之幾。
另一個因素是經濟成本。天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兩個專家組曾獨立計算,發現東部地區1千瓦時的自發電成本,低于特高壓西電東送1千瓦時的電力成本。
最近國家能源局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首先制定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計算“身邊來”的可再生能源潛力。可再生能源無法滿足需求的部分,再以其他種類的能源進行補充。
中東部地區能源應從現在的“外供為主、煤電為主”逐步轉變為“高比例自給、多元并舉”,把西電東送這種“遠方來”模式和自發自用這種“身邊來”模式相結合。隨著中東部電源的發展,對“西電東送”和“北煤南運”的壓力會減少,西電東送的增量有可能會出現一個拐點,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能源轉型的標志。諸如內蒙古、青海等西部地區可再生能源豐富,我們并不完全否認西電東送對中國的發展確有貢獻,但同樣不能無休止地過分依賴西電東送來解決東部的能源問題。
如果中東部地區身邊有可開發的能源,而自己不開發,單純依靠外來煤、外來電,就會造成諸多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面臨突發公共事件時的能源安全問題。如果過度依賴長距離輸送能源,那日后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造成能源供應的中斷。
本次新冠疫情中的能源應急管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湖北的一次能源結構中,煤電占70%,但湖北本省只供給5%的煤炭。在疫情初期,由于外省停工停運,湖北個別地方出現短時間內煤炭供應緊張情況,這是生產和運輸停頓造成的供應保障問題,并非資源緊缺造成的能源安全問題。這就警示我們,能源是城市運行的生命線,作為城市能源的基礎設施,能源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建設需提上日程。(來源:中國新聞周刊杜祥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