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工業正在面對本輪經濟周期以來最嚴重的危機。
2008年,中國鋼鐵業的災難性逆轉成為喬治·索羅斯關于經濟危機論述的最新注腳。索羅斯強調市場繁榮和危機爆發是不對稱的:逐漸爬坡,進入繁榮階段;危機則在短時間內爆發,迅速造成經濟大幅下滑。索羅斯認為,這些危機的共同點是:漸進式加速,在最高潮災難性逆轉。
從2001年起,中國鋼鐵業連續高速增長,年均增幅超過20%。2008年6月末是盛宴的最高潮:國內鋼材綜合價格指數比2007年同期上漲45.85%,粗鋼、生鐵、鋼材日產量全部達到最高峰。
幾乎在一夜之間,市場從盛夏進入寒冬,價格狂瀉讓很多銷售商至今心有余悸,鋼價不是以每月(每噸)一兩百元,而是以每天一兩百元的速度下跌。
到了2008年11月21日,國內鋼材價格指數比上年年末下跌18.89%,鋼材價格指數以創立時的1994年4月價位為100,鋼材價格回了原點。
生產鋼材所用的原油、鐵礦石、焦炭、鐵合金及電力、鐵路運輸價格都比1994年水平高了數倍—鋼鐵生產的比價關系被嚴重扭曲了。國際鋼材市場走勢雖有類似之處,但國際/國內市場鋼材價格指數差趨于擴大,顯示國內市場形勢更為嚴峻。
鋼鐵產業鏈危機
來自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統計顯示:2008年10月,全國71家大中型鋼廠工業總產值1699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808億元,利潤總額為-58.35億元;虧損企業達42家,虧損面近六成,虧損企業虧損總額達77.74億元。
鋼鐵行業上一次全行業大規模虧損是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2002年后,鋼廠效益高速增長,即便在大幅探底的2006年1月,全行業利潤總額仍有15億元,未出現虧損。巨額虧損背后,表面是產能過剩,更深層的原因是下游產業衰退,需求難以為繼。
從建筑、汽車、機械到家電、船舶,占據中國鋼鐵產品市場超過八成的內需正在下滑。
從2007年開始,房地產業、汽車制造業對鋼鐵的需求就開始下降,到2008年下半年,內外需緊縮在同一時間發生,2009年的行業形勢將更加嚴峻。建筑業占了國內鋼鐵需求的半壁江山,其中城鎮居民住宅占建筑業耗鋼量34%,由于2008年國內房地產市場的急劇降溫,帶動建筑業的鋼材需求開始大幅下降。地產龍頭萬科在11月3日宣布新項目停工,意味著建筑業對鋼材的需求短期內難以回升。
汽車行業的慘淡也是有目共睹。汽車業耗鋼量僅占國內鋼鐵需求的3.62%,卻是附加值高的板材、特鋼和鋼管的重要市場。汽車行業在2008年3月產銷量到達頂峰后一路下滑至今,2008年下半年開始,汽車廠開始大規模的限產減員。
機械行業占國內鋼鐵需求16%。來自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機械工業呈現增速回落,工程機械產品的銷售在三季度開始放緩,不少企業奧運會后仍然保持很高的生產水平,導致庫存大幅上升、現金流緊繃。四季度多數工程機械企業的重點以消化庫存、回收應收賬款為主。
家電產品耗鋼占國內鋼鐵需求近8%。由于房地產行業不景氣,與住房相關的家電產品產銷量增速也在持續回落。
船舶業的訂單消失得更快。2008年1~9月,全球船舶累計新簽訂單量同比下滑27.3%,9月新簽訂單量同比下滑66.1%。
“這一劫是逃不過去的。住宅和汽車對鋼鐵的需求停滯,鋼材市場的需求就會崩潰。”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對2009年的鋼鐵市場繼續持悲觀態度。
面對下游產業衰退—某外資投行甚至用“墜毀”來描述災情,為何大家都成了“事后諸葛亮”?2008年初發生了什么,蒙蔽了企業和專家的眼光?鋼鐵市場價格大幅異動的內因何在?真實需求真的一夜之間消失了嗎?
被遮蔽的市場信息
2008年12月,在上海舉行的鋼鐵行業年會上,南京鋼鐵聯合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思明指出,在2008年的牛市中,鋼廠和經銷商大量囤積,是造成下半年的非理性暴跌的主要原因。這一分析得到諸多同行的認可。
2008年以來,在原材料價格暴漲、鋼價暴漲的背景下,囤積是整個鋼鐵產業鏈從礦山、鋼廠、經銷商到最終用戶的一致選擇。
在2008年上半年,大小鋼廠成了“煤老板”,只要開工就能賺錢。癲狂的漲勢極大地刺激上下游企業的囤積欲望:鋼廠囤積鐵礦石,下游囤鋼材,市場需求由此越炒越高。2008年7月以來,國內港口鐵礦石庫存維持在7000萬噸的水平。
鋼鐵業還演繹了被投機資本“始亂終棄”的故事。開始是熱熱鬧鬧的“共贏”、狂炒;當存貨囤積到高價無以為繼,投機性需求驟然消失,泡沫釋放、價格暴跌,企業受到重創,僅前述壓港的7000萬噸鐵礦石就給國內鋼鐵業帶來浮虧約300億元。
銀河證券分析師孫勇認為:鋼材價格前期上漲不是由真實需求拉動的。因為預期走高,經銷商囤積存貨,加上鐵礦石成本上升,鋼價在短期內被拉高,造成需求增長的假象。下游行業發展放緩、需求減少的信號由于鋼價虛高,沒有及時傳遞到鋼廠。
市場信號被忽視了。奧運期間生產國內40%以上粗鋼的華北地區經歷了一次停產限產。如果市場需求沒有減少,那么鋼價理應上漲,實際卻是鋼價大幅下跌,說明市場需求遠沒有想象中的那般旺盛。
中鋼協的統計顯示,2008年1~10月,71家大中型鋼廠累計存貨達到4746.36億元,同比增長50.33%;其中,產成品庫存達到1268億元,同比增長45.3%。10月價格異動的注解是,10月鋼材成品存貨937萬噸、環比增加16萬噸。
供求關系扭曲,鋼廠庫存過多,生產線停工順理成章。價格暴跌,源于做多動力消失后“過度需求”轉變為“過度不需求”。寒風中唯一的好消息是,市場的“假死”狀態并不能持久,價格早晚因供求恢復均衡而正?;?。
“企業消化庫存預計到2009年6月告一段落?!眹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巴曙松認為2009年下半年鋼鐵業將走出低谷,迎來恢復性增長。
在價格狂飆時期,只有少數企業感到了不安。2008年8月初,南鋼覺得不妙,跨過經銷商對最終用戶市場做了一次調研,發現真實需求有急劇下降之勢,于是減產、壓縮庫存。到了10月,南鋼保住了盈利,成為鋼廠過冬的樣板。多數同行對最終用戶需求急跌懵懵懂懂,情報分析、決策支持系統成了擺設。
南鋼在8月初調研后發現形勢惡化,然后加快出庫,對不同的原料實施停采、減采、緩采,減少占用,10月更對大額虧損產品實施減產、停產,11月份總產量前所未有地下降了40%,如此每月減少損失數千萬元。穩住陣腳之后,到12月產能已恢復到八成。
鋼鐵企業自救之路
鋼鐵工業及下游的“災后重建”剛剛開始。
自救措施當前停留在業務層面。由于鋼鐵業投資項目龐大、建設周期長,產品結構、生產工藝、戰略調整任重而道遠。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3~5年后的格局調整“遠水不解近渴”,2009年成為生死存亡的關鍵。
鋼鐵業的自救措施包括任何市場主體都會采取的降價、限產、清庫等,但這些措施足以應付危機嗎?
降價、限產、清庫2008年10月以寶鋼為首的25家鋼廠集體降價,一些鋼廠為緩解資金壓力甚至大幅壓價“割肉”清倉。當降價還不足以消化庫存,減產、壓庫就成了當然之選。寶鋼在2008年9月起借高爐維修實行“秘密減產”,近2個月實際減產超過20%,并在12月借“以銷定產”名義正式加入限產大軍;10月,首鋼、河北鋼鐵、山東鋼鐵和安陽鋼鐵宣布減產20%。
南京鋼鐵聯合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思明表示:“減產、限產將有效改善國內鋼材市場的供求關系,從而有利于鋼材市場價格的穩定。由于鋼價的下跌,倒逼上游產品降價,鋼鐵產品的售價和成本將形成新的平衡體系,鋼鐵產品必將回歸合理盈利空間。但這需要一定的時間?!?/P>
鋼材市場恢復到正常狀態預計還需要一年半至兩年的時間。廣東省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馮炳文認為:“由于產量過剩造成的國內鋼鐵高庫存現象仍需要3~5個月時間來消化,而產能結構性過剩的壓力則是需要更長時間來解決的問題?!?/P>
爭奪定價權今天中國鋼鐵業的悲喜劇與鐵礦石的價格漲跌密切相關。盡管擁有全球最大的鋼鐵產能,作為全球最大鐵礦石買家,中國鋼鐵廠在與三大礦業巨頭談判中仍然處于下風。
如果中方不能在鋼產量和鐵礦石進口量之間找到平衡,即使當前鐵礦石價格進入低谷,中國鋼廠早晚還是砧板上的魚肉,屆時成本壓力又將被鋼廠轉嫁到下游。如果爭取不到鐵礦石定價權,鋼鐵產業鏈的“健康比價”仍無從談起。
產能和產業重組殘酷的競爭將使一些弱勢企業被迫選擇退出市場—被淘汰或者被整合。問題在于,地方政府和一些中小鋼鐵企業還在觀望之中。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羅冰生